贵阳雕刻机一只手的杰作
“孤手出精雕,石板变百宝;铁刀写春秋,龙凤喜和谐。”这是人们对身残志坚的民间艺人李秀良的评价。
走进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镇山村李秀良家,一块黄底黑字“李老汉”的木刻横匾格外引人注目。李秀良老人只有一只手,但在他的家里,一幅幅精美的石雕映入眼帘,那些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图案和各类刺绣中精美的人物花鸟等图案,都被他独具匠心地搬到了石板上,特别引人注目的是:在一块约一平方米的大青石板上,李秀良以龙凤图相配,在精雕细凿之中,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将其巧妙地构成一幅“喜”字型图。
李秀良说:“这幅图是我所有作品中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的,我苦苦思索了近一年的时间,晚上做梦都梦到自己在画龙画凤。”李秀良还记得,最初是在花溪公园举行的一次大型民间工艺展览上,无意中他看到一位老人手中的一张剪纸是一张龙凤剪纸图,顿时就激发了灵感。他花8元钱买了哪张龙凤剪纸。回家后仔细琢磨,用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,龙凤“喜”字型图终于构思好了。
“选材也让我费尽心思,我亲自到山上挑选青石板,这些石板的石质要清秀、不起层、不杂色。另外,雕刻的工序也很讲究,先要选好一张透明的塑料模板,把图画在上面,再用一只锋利的钢丝照着画的线条把其刻在打磨裁好的石板上,之后石板上即可留下清晰的条纹,待这一切就绪后便可雕刻了。”在雕刻过程中李秀良没有使用任何电具,因为龙的鳞片很细小,电具不好把握,容易使材料报废。所以整个过程中他只能用雕刀一点点地刻,前前后后大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这幅龙凤相配的“喜”字刻好,上色后便成为一幅完整之作了。
“这幅龙凤喜字刚刻完不久就被一名贵阳游客高价买走了,说实在的,就像十月怀胎的孩子,真有些舍不得。”
李秀良的石雕内容都是依据布依族传统文化故事和传说而作,一幅石雕就蕴涵着一个故事。他说,只有把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雕刻于石头上,才能更好地传承。布依族在生产、生活过程中创立了光辉灿烂的石文化。居住的房屋、行走的街道、盛水的水缸、碾米的石碾、磨面的石磨是石头制作的;石渠、石堤、石堰、石坎是以石头垒成,用于屯水,引水灌溉,保五谷丰登;石牛、石马、石羊、石桌、石椅是以石头雕琢的;攻坚掠地的石炮、攻战阵守的石雷、卫民藏兵的屯堡、强身健体的石礅等等也都是石头筑就的。
有一幅约10平方厘米的《半边山》,取材于镇山村的一座山。传说秦始皇赶山填东洋大海,被王母娘娘发现,遂下凡来把他的赶山鞭连跨三下,鞭子腻了,秦始皇赶山不走,气得一鞭扔过去,原来的龙盘山破开了,有半边山飞到云南,留下现在这座天然屹立的半边山。
后来,镇山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开始对游客开放。李秀良萌发了创建《布依物文园》的想法。他多方搜集有关布依山寨的典故,历经7年时间写出20余万字的故事传说,请一位业余画家将这些故事用连环画画出来,再把这些画刻于石板上,用于展览。《布依物文园》共9个房间,分两层,约150平米,全用石块砌成,具有浓郁古朴的民族特色。房间里有李秀良的石雕、连环画、书籍以及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布依族服装和饰品等,琳琅满目。
笔者曾对李秀良有一段访谈:
问:“一只手雕刻,困难可想而知,你是怎样战胜困难的?”
答:“我失去的是右手手掌,只能用右手的手腕起辅助作用。手腕被磨出了很多水泡,痛得钻心,冬天引发冻疮更加痛了。开始很多人包括我家人都劝我放弃,说我一只手很难有什么大作为。听到这些话我不服,越遇到困难我越要坚强才行。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残疾人取得骄人的成绩,他们的意志让我深受鼓舞。我想,别人能做到我李老汉何尝不能呢?
问:“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那里?”
答:“雕刻是一门精深的学问,我不要求,但求更好。至于灵感嘛,主要源于我对平常生活的想象,结合我们布依族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。只要游客喜欢和认可,我就无憾了。”
问:“整天面对这些枯燥无味的石板和雕刻刀,您是否有孤独感?”
答:“雕刻是我的一大趣事。我不喜欢打麻将之类,喜欢民间工艺这一块。既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就不会感到孤独和无味了。”
问:“如今您年事已高,在这门工艺的传承问题上您有何打算?”
答:“我正考虑收几个学徒,把自己多年的经验传授给他们。”
独立行走在无声世界
20多年来,他生活在无声世界,只靠一只脚行走。他和一个美丽的聋哑姑娘恋爱了。他有几枚省级运动赛事在握。他毕节地区大方县的双重残疾青年——彭刚。
彭刚患的是药物性耳聋!听力既失,小彭刚当然不会说话。父亲彭宜荣和母亲邹建敏为他四处求医问药,但毫无作用。祸不单行,彭刚4岁那年因车祸左小腿被截肢……疾病导致聋哑,耳聋导致车祸,腿残以后,麻烦也接踵而至。接下去的几年里,不肯架拐也不肯安假肢的小彭刚不知摔了多少跟头,最严重的两次,是把剩下的半截残腿摔折。
彭刚13岁了,他非常渴望读书。父母赶紧给儿子联系学校。当年,彭刚被送进毕节地区盲聋哑学校。初中快毕业时,他和同学徐梅好上了。两人羞涩地拿起纸笔,用汉字叙述他们无声世界的爱情。
婚后,小两口非常和睦,后来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。
彭刚被锯下来的小腿,至今泡存在家里。在无声的世界里,彭刚就这样独立行走,一走就是20来年,走出了自己人生的辉煌。
车祸后,父母要给他安假肢,但倔犟的彭刚说什么也不干,而且连拐都不要,就凭一只脚,可以从一楼跳到顶楼,从顶楼跳到一楼。而且,和正常人一样灵活自如,拖地抹桌,做饭洗衣,样样都干。他的体育成绩,就是多年跳出来的。他代表学校参加全省残疾人运动会,初出茅庐便夺得一枚跳高。接下来的全省残疾人运动会,他参加100米跑、跳高、跳远3个项目角逐,最终全部夺冠,独揽3枚,成为领奖台上最为耀眼的星星。
“蹲行”岁月里的天伦之乐
在安龙县新安镇法统村,有一位名叫石海益的姑娘,因为双脚枯萎蜷缩只能蹲着行走,至今已经“蹲行”了20多年。
历经人生磨难,她从多梦脆弱的美少女变成了冷静坚强的老姑娘。面对孤寂的人生,她收养了一个弃婴,做起了“未婚妈妈”!
尽管成了“蹲行”人,父母却不放弃任何一个能够让她站起来的治疗机会。她已记不清父母带她去找了多少位能够治疗疑难杂症的土医生;也不知道父母到底跟多少人找过灵验单方来试用。她的双膝盖被包敷的草药腐蚀溃烂过若干次,家门口的菜地里一年倒掉的草药渣有一大堆。为了让她站起来,父母一次次担粮食去卖。粮食没了,又将圈里的牲畜卖了,最后连耕田的牛和驮物的马也卖了。全家赖以栖身的那栋三间茅屋,因一直没有钱修补终于不堪风雨冲击而轰然倒塌。农忙季节,母亲和弟弟就去跟寨里有耕牛的人家换活路,一个人做一天活,换一头牛耕一天地。
转眼,她长成了二十四五岁的大姑娘,三个弟弟也分别长成了十八九岁的大小伙。父亲到山上挖来石砂后,又卖掉三头肥猪和一些粮食,买来了石灰,带领三个弟弟,请寨邻来帮忙了一个多星期,盖起了一幢三间砂浆石墙硬间大瓦房,告别了住爬地棚的日子。
在接下来的四五年时间里,家里也是喜事频频:先是大弟到县城北郊当了别家的上门女婿;接着是二弟和三弟也陆续成家!
渴望爱情的她,始终没有等来一个人上门提亲。32岁那年春末夏初的一天早晨,她在村前的田坝里逛时远远看到小河边上围了许多人。赶到小河边她发现人们正围观一个声嘶力竭的婴儿。听到婴儿锥心般的啼哭,她决定收养这个弃婴。她不顾大家劝阻请一位妇女把这个弃婴抱到家里。第二天就到镇政府办理了收养手续,并给孩子取名叫“石燕子”。
说来奇怪,小燕子特别好带。普通的米浆放一点盐或白糖,她就吃得津津有味。吃饱了就睡,睡醒了就把她放在一个自制小推车里满屋转,乐得小家伙咯咯地笑个不停。
随着小燕子一天天长大,她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强,时常在看电视或临睡前,缠着妈妈问这问那。实在没有办法,曾经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她不得不重新拿起《新华字典》,认认真真把几乎遗忘了的汉字一个接一个地学起来。然后拿出政府发给的“农村低保”费,请三弟媳带自己到县城购买一些儿童读物回来,边查字典边自学,把内容弄明白后再讲给小燕子听。天长日久,她的阅读能力也渐渐提高,不但能够流利地把儿童读物上的内容读给小燕子听,还能阅读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书刊,并跟一位医生借了一本中草药辞典来看。如今,八岁的小燕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。她这个当妈的不但能指导小燕子读书学习,能讲很多有趣的故事给她听,还记住了很多常见中草药的用途,能自己到山上扯一些中草药回来处理简单的疾病。
后来,二弟、三弟家也把自家正在读四年级的孩子放学后送来来找她指导。每逢周末和节假日,她的房间就成了三个孩子的乐园。听故事,做作业,看电视,开心得不得了。
现在,石海益算是领略到了什么叫做天伦之乐,也深切地体会到了做母亲的责任。她觉得已经能为弟弟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,以此来回报他们曾经的付出。从今以后,她要把亲人们曾经的付出,源源不断地传递到孩子们身上,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:亲情是世间最宝贵的,人活着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却不能没有亲情!用自己的坚强教育他们:不管命运怎样悲惨,只要能够坦然面对,就会活得开心幸福。图片摄影 |